“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任何單位或個人給予告知或聯系 400-0900-836?!?/div>
1、A股市場總體呈現機構化趨勢,公募基金、保險、外資機構是機構投資者的主力
我國A股市場個人投資者占比仍然較高,但總體呈現機構化發展趨勢。根據上交所統計數據,上交所個人投資者持有市值占比呈現下降趨勢,由2015年的62.70%下降至2018年的55.35%(在剔除一般法人之后,下同),持續創歷史新低。專業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有所提升,由2015年的3.67萬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4.53萬億元,持有市值占比由36.08%上升至41.09%,2018年略有些下降,為39.27%。根據興業證券估算,截止2020Q2,機構投資者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高達30%,比2015年高出7%~8%。
機構投資者中,公募基金、保險、外資機構成為重要力量。截止2019年3月底,公募基金持有1.95萬億,占流通市值比為4.33%,是持股市值占比最高的專業機構投資者;其次是保險資金次之,持有A股流通市值1.58萬億,占流通市值比為3.5%;外資機構持有A股流通市值1.62萬億,占流通市值比為3.6%;其他專業機構,包括私募基金、社?;?、證券機構、信托機構、期貨/財務公司等,合計持有A股流通市值1.71萬億,占流通市值比為3.8%。
2、與成熟資本市場比,我國機構投資占比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從發展較為成熟的資本市場可以發現,成熟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呈現出較強的機構主導特征。2017年底,美國股票(納斯達克和紐交所)和日本股票市場中機構投資者股票市值占總市場的61%;英國股票市場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占比高達83.3%,主要包括各類國際金融機構、養老金、慈善機構、投資基金等,個人投資者持股市值占比僅12.3%。
3、機構投資者具有投資
管理專業化、投資結構組合化、投資行為規范化的明顯優勢
與個人投資者比,機構投資者具有以下三大優勢:
一是投資管理專業。機構投資者擁有雄厚的資金,在投資決策、信息收集分析、上市公司研究、投資理財方式等方面都配有專門部門,由證券投資專家進行管,投資行為相對理性化、專業化。
二是投資結構組合化,風險相對較低。機構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往往會進行合理的投資組合;龐大的資金、專業化的管理和多方位的市場研究,也為建立有效的投資組合提供了可能。而個人投資者由于自身的條件所限,難以進行投資組合,相對來說承擔的風險也較高。
三是投資行為規范化。一方面,為了保證證券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國家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和監督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另一方面,投資機構本身通過自律管理,從各個方面規范自己的投資行為,保護客戶的利益,維護自身在社會上的信譽。
4、我國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對機構投資者提出迫切需求
發達國家經驗表明,隨著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財富管理行業規模占GDP的比重將不斷上升。目前英美等國該比值已普遍達到兩倍以上,而2019年我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僅為GDP的一倍左右,居民財富管理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另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各類剛性支出將會大幅增長,居民通過投資尋求財富保值增值的意愿越來越強烈。財富管理需求的快速增長將助推機構投資者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促進機構投資者體系進一步豐富及其投資能力的提升。
5、政策傾斜機構投資,加快推動市場機構化、專業化發展
2018年以來監管層通過政策不斷加碼,鼓勵外資和養老金等長線資金入市,將進一步推動機構投資者占比提高。2019年8月,科創板市場在新股配售環節,鼓勵優先向公募產品、社?;?、養老金、企業年金和保險資金等六類中長線資金優先配售。
2020年1月我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推進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發揮銀行保險機構在優化融資結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各類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多渠道促進居民儲蓄有效轉化為資本市場長期資金。
2020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期貨投資資金管理規定》,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額度限制,推動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